根据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7月25日,由学生处和公共卫生学院师生组成的“及时雨”志愿者服务队前往梅州市梅县区开展 “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活动,并与梅县区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结对共建关系。
资助入户,医行下乡
志愿服务队先后在梅县区丙村镇和梅县区人民广场设立宣传点,为不同学龄段,特别是高等教育学龄段的学生及家长详细解读国家助学政策,帮助其了解助学项目申请流程。小张今年考上了大学,但自幼父母双亡,长期寄养在亲戚家,亲戚们都希望他能放弃入学,尽快打工赚钱补贴生活。志愿者团队为小张讲解国家助学贷款、广东省新生资助、“绿色通道”和校内勤工助学等政策,小张的脸上重新绽放了笑容,他说:“你们‘及时雨’团队的名字取得好,特别生动,今天能遇到你们是我的幸运,我心底的大石头被你们这场大雨冲走咯,终于可以安心去上学!”
志愿者深入梅县区各级学校,为在校学生宣讲国家资助政策并与同学们交流互动。主讲老师对各类问题做了详细解答。消除了同学们因经济负担不愿继续深造的顾虑。志愿者罗杏欢同学还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自己的大学经历与感悟,燃起了同学们对步入大学这座知识殿堂的渴望。高三二班李同学说:“听了上午的两场宣讲才知道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大学的学风校风这么好,为了升学这个难得的机会,未来一年要撸起袖子好好学,拼了!”
此外,志愿者团队还结合专业特点,结合中央文件精神,为群众带来“防未病”“治未病”的理念,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降低人群和个体发生疾病的风险。
此次设点宣传累计发放《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手册》、《夏季传染病防治手册》、《国家助学贷款问卷调查》等材料共一万余份。
一个家庭,一个梦想
困难学生一直是学校领导和老师最牵挂的,此次梅州之行,各位老师不顾舟车劳顿,驱车上百公里,辗转梅县几个山区乡村,看望走访我校梅州地区困难老生和即将入校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并送去了粮油、水果、牛奶等慰问品和慰问金,表达学校对学生和家庭的关怀。同时,搭建学校与家庭的良好沟通平台,进一步加强学生感恩、诚信教育,以增强资助育人的实效。
梅县石扇镇银钱村的张美紫同学,今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在她家不足10平方米的平房中,与破旧的几张家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墙上整齐有序贴着的许多耀眼的奖状。谈及女儿读书的优秀,张爸爸脸上洋溢着自豪感,更是拿出一份份证书如数家珍般介绍起来。抚摸着荣誉证书,张爸爸坚定地表示:“哪怕家里砸铁卖锅也要继续供女儿上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宏华给张爸爸送上了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小册子,并详细介绍帮扶政策,鼓励张美紫同学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听到这些,张爸爸十分激动和开心:“你们来得太是时候,感谢政府和学校的好政策,美紫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一天马不停蹄的走访下来,随行的老师都忘了疲惫,纷纷表示,由于信息获取的落后,对政策的不理解,在贫困地区还有很多学生可能会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我们不虚此行。
深虑远议,共襄义举
梅县区教育局十分重视此次活动,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治山等相关领导热情接待了我校帮扶共建队伍一行,双方就共建工作展开交流座谈。
座谈中,县教育局介绍了对资助管理中心进行标准化建设的现状以及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推行以来取得的成效,就工作开展中的重点难点部分与我校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我校结合自身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经验,提出县级资助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是完成“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两个目标的重要前提。在进行标准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应明确责任目标、扎实推进机构队伍建设、不断地完善工作机制、进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在贷后管理和档案管理方面要统筹协调、加强监管,做好贷款学生建档工作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把教育活动做到普及化、经常化、多样化。随后,帮扶共建队伍一行还参观了梅县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我校成功与梅县区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形成结对帮扶,建立起长期交流、共同进步的合作关系,结合当地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进度和我校实施学生资助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互分享经验,共同提高工作质量,将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