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计划”正开启
一场教育领域“新基建”
在高等教育界,一项被称为“101计划”的改革试点工作正在低调实施。
从目前披露的入选高校名单看出,参与该计划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数十所国内顶尖学府;计划牵头人也都是胡振江、田刚、高原宁、高松、施一公等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
集聚了这么多顶尖高校和顶尖学者,“101计划”是要做什么?将带来哪些改变?广东高校在这一计划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为什么叫“101计划”?
何为“101计划”?
在计算机语言中,二进制数由“1”和“0”组成,是计算机语言的基础。“101计划”正是一项从计算机学科发轫、在其他学科领域铺开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
从一开始,这一计划就彰显了其高规格——由计算机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教授提议发起,教育部部长怀进鹏部署,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牵头实施。
但它又相当低调——自2021年底在北京大学启动以来,仅在一些官方文件中简单提及,媒体鲜少报道。近期,该计划公布了部分入选高校名单,才引来一波社会热议。
入选计算机学科“101计划”的33所高校有个共同的身份:计算机类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高校。在业内看来,这也意味着它们的计算机学科是绝对的国内佼佼者。
根据规划,“101计划”第一阶段在这33所高校试点,第二阶段将在全国高校中分类分步进行推广,并期望对其他学科专业起到标杆作用。
到今年,“101计划”全面“扩容”。
3月底发布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在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全面实施系列“101计划”。
其中,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基础医学、中药学、经济学、哲学等基础理科、文科和医科相关领域;“四新”关键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工科相关领域,生物育种等新农科相关领域,预防医学等新医科相关领域,涉外法治等新文科相关领域。
这些基础学科及关键领域在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4月19日,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召开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启动会,多个学科领域的牵头人介绍了本领域“101计划”的实施方案。
由此,一场将深远影响全国高校本科教育的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拉开大幕。
有哪些广东高校参与了该计划?
目前,“101计划”在计算机、数学、物理、经济与基础医学这5门学科的参与高校名单已公布。其中,中山大学在这5门学科均“榜上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高松还担任了“101计划”化学学科组的牵头人。
除中山大学外,还有5所广东高校入选该计划的这些学科组。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为计算机学科,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为数学学科,华南师范大学为物理学科,im电竞app官网为基础医学学科。
值得注意的是,入选“101计划”的高校,与人们熟悉的“985”“211”及“双一流”高校并不完全对应。例如,入选“101计划”基础医学学科的im电竞app官网,就不是“双一流”高校。
这是为何?im电竞app官网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吴砂介绍,“101计划”是立足学科开展的教学改革,更看重的是具体学科的实力。“有的高校专科性强,学科可能在国内能排名第一,但却并非‘985’‘211’或‘双一流’高校”。他认为,“101计划”打破了“看学校”的传统,让一些“专而强”的学校加入,更加科学合理。
为什么是“新基建”?
高规格配置又低调实施的“101计划”,到底要做什么?
对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说得很明确:要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并以系列“101计划”为引领,全面夯实教育教学“新基建”。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陈俊龙介绍,“101计划”将通过加强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项目和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推出一批名课、名师、名教材,并探索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
在基础学科和“四新”关键领域开展这样一轮大规模课程体系建设,的确无异于一场“新基建”。
陈俊龙认为,“101计划”与此前的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区别。
更具系统性——以计算机学科为例,目前几乎所有国内高校都设有计算机学科,课程分散而自成体系,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101计划”集聚了全国计算机学科最优势力量,建设起一个完整的核心课程体系,带动全国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例如,在核心课程建设方面,计算机学科“101计划”就选定了12门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并将每门课程分解出50个左右的关键知识点。围绕这些关键知识点,近100位作者合作编撰了31本主教材,预计于今年底正式出版。
更具实践性——过去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应用能力培养。“101计划”的课程体系更加面向产业需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有反馈机制——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更侧重于听、评,而忽略反馈、研讨和持续改进。“101计划”通过课堂观察、交流研讨、征集试读意见和修订意见等方式,持续改进教材和课程质量。
吴砂表示,相比目前主流的以单一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方式,“101计划”强调“模块化、系统化、交叉化”教学模式,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知识融通。
例如,在传统的医学院教学体系中,解剖学、遗传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都涉及肿瘤学知识,但各门课“各讲各的”,难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理论及整体观念。
而“101计划”课程体系建设中,这些不同课程整合成一门模块课程“肿瘤学”,还整合进结构力学、纳米材料、人工智能等工科课程。
“以前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就像看到一棵树,现在是让他们看到树林。”吴砂说。
为什么意义重大?
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特别是拔尖人才培养,事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事关民族复兴伟业,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由此观之,教育部今年在多个基础学科全面启动实施“101计划”,用意深远。
“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需要在本科教育阶段就开始在课程体系、培养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调整。”吴砂表示。
其实,“101计划”的启动实施,并非无迹可循。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视,实施了“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本科教育改革工作。
2020年开始实施的“强基计划”,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侧重于选拔,将基础学科拔尖的好苗子“招进来”。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最早于2009年启动。2018年,该计划2.0启动实施,分三批在77所高水平大学设立了288个不同基础学科的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这一计划围绕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评价与使用、保障等环节,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
吴砂介绍,相比前两个计划,“101计划”则是从教学体系建设入手,从教材、课程、师资、实践实训等多个角度进行改革,重在回答如何“教得好”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梳理入选“101计划”不同学科组的高校可以发现,它们大多数也都是对应学科的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建设高校,显示了这两个计划之间的“血脉联系”。
虽然立足于基础学科的课程建设,但在参与该计划的专家们看来,“101计划”绝非只注重基础学科的学习,而更加强调基础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吴砂表示,以基础医学为例,“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在基础与应用中共同解决问题,然后再反馈到临床以帮助病患”。